写作真题】
四、写作:第56-57小题,共65分,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,论说文35分。
56、论证有效性分析: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,选择若干要点,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,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。(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: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,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,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,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)
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,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,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,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。据报道,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“用工荒”现象,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.06,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。因此,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。
还有,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,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,适应能力就越强,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,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,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。
实际上,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,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。因此,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,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,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,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。
总之,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。
57.论说文:根据下述材料,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,题目自拟。
亚里士多德说:“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,而不在于一致性……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,他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。不然的话,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。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……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,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。城邦也是如此,它是一个多面体。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,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。”
【写作真题参考答案】
56、论证有效性分析
【参考答案1】
大学生就业究竟难不难?
上述文章就我国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进行了分析,并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、教育的作用、高校专业设置、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论证,得出了“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”的观点。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存在多处明显的推理错误,其观点很难令人信服。
首先,“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”,从概念上,供给的“减少”并非“短缺”,是否短缺还应考虑需求变量。就算是劳动力供给短缺了,也可能是技工、农民工等群体的结构性短缺,未必就是对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短缺。
其次,长三角等地区的“用工荒”、“2015年第二季度”的数据,也明显是以偏概全,长三角地区并不能代表全国的整体,第二季度也未必能准确反映全年的数据。
另外,“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,整体素质也就越高,适应能力就越强”,这段论证过于想当然了。受教育程度并非整体素质提高的充分条件,近几年屡现名校大学生杀害同学案件,他们的素质不是越高而是极低;高校大量书呆子、游戏族的存在,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,作者想得出“其越容易就业”的结论,是极不严谨的。
最后,文章认为“只要高校调整专业设置、改变就业观念、鼓励创业,大学生就业难将不复存在”,这一论证太过绝对。即使当前有所缓解,大学生就业难也可能会在某段时间、某些区域、某些领域继续或重新出现。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空心化,就业机会短缺而重新导致大学生就业难。
总之,由于该文章的论证存在多处硬伤,“大学生就业并不难”的结论可能过于乐观了。
【参考答案2】
“论证有效性分析”存在的主要错误:
1.材料提供的数据时效性不足,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;证明不了2015年的事情。
2.劳动力人口减少不等于劳动力人口就短缺了,如果原先劳动力人口远过于求呢。
3.用工荒的成因,材料提到的是长三角地区,但是成因也可能是由于劳动力配置不均衡导致的,所以长三角不能证明全国范围出现用工荒。
4.材料说到2015年第二季度的空缺和求职比,但是要证明劳动力人口真的短缺了,恐怕需要更长时间段的数据。
5.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可能是因为岗位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的。
6.教育程度高就证明素质更高吗?素质更高就说明适应性更好吗?这些推理也都是不一定成立的。
7.大学生在全社会中不一定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,也不见得适应性更强。
8.材料说的是一个人的教育程度越高素质就越高,是个体的整体素质高,而后面推理推出来的是整体素质高,所指代范围不一样。
9.材料承认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,与主张的大学生就业都不难形成了矛盾。
10.即使高校调整的专业配置,但是大学生毕业后,可能社会需求又改变了;而且大学生就算改变观念,也可能会出现高能低配的情况,也不一定能稳定就业;况且材料也没有考虑到创业的风险,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未必有效。
57、论说文
【论说文范文】
多样统一,构建公民社会
材料引用了亚里士多德所谈论的关于城邦的一些观点,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是:城邦要保持和谐稳定,多样性是城邦的本质,一致性是构建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,要实现这一点,需要以教育为手段。所以,我们认为,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公民社会,需要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,也需要发展教育。
材料所说的“城邦”就对应了现在的“公民社会”。公民社会是一个契约比较完备的社会,他能够促进人的多样发展,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,实现更大价值。这样也就凸显了多样性和一致性的重要作用。
公民社会的构建需要多样性。正如材料所说,“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”,人们的需求是多样的,条件资源也是不同的,比如,对于贫困人口,“一箪食一瓢饮”可能比高档的手机电脑有价值得多。由于同一种产品满足不同人群时的边际效用不同,所以我们需要承认多样性的存在;而如果不承认多样性,也就是不承认差异性的存在,人与人合作就缺少了必要的基础,自然也就谈不上一致性了。
一致性的缺少将会导致“不可能组建城邦”。如果人们是各自为政的,那么就会出现“弱肉强食” 的丛林法则;反之,如果人们由于有一些事务通过集中统一管理,可以提高效率、节约资源,就会使得社会效率提高,例如美国建国之初,把外交和宣战的权利交付给了联邦政府,正是这个原则的体现。
我们必须意识到,亚里士多德其实强调了多样性,而并没有把一致性凌驾于多样性之上,所以他在讲到教育的手段作用时,其实蕴含了一个含义,即允许思想自由。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将多样性和一致性统一起来,又统一什么呢?首先,需要建立共同的思考规则,也就是说,教育需要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素养。第二,需要共同的言行准则,例如“罗伯特意识规则”的存在,使得人们沟通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。第三,教育需要凝聚人们的价值观,形成共同的道德准则。
只有一致性的约束才会有多样性的自由,才会有人的价值的实现。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,为了凸显人的更高的价值,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这些观点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
写作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考研帮 » 2016年MBA管理类联考写作真题及答案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登陆 注册